好的,内进流格栅除污机(又称内进流式细格栅)的选型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,以确保其、稳定运行。以下是关键选型步骤和要点(约350字):
1. 参数确定:
* 栅隙 (b): 根据后续工艺要求选择,通常为1mm、3mm、5mm、6mm、10mm等。间隙越小,拦截效率越高,但过水能力下降,易堵塞。需平衡拦截需求与维护频率。
* 设计流量 (Q): 设计流量是基础。需考虑峰值流量(如雨季合流制、工业冲击负荷),确保格栅在高峰时仍能有效工作。
* 过栅流速 (v): 理想范围通常为0.6~1.0 m/s。流速过低易导致栅前沉积;过高则可能冲过栅渣或损坏耙齿。结合流量Q和格栅宽度B计算(v=Q/(B*H),H为有效水深)。
* 渠道尺寸: 测量安装渠道的宽度 (B) 和有效水深 (H)。设备宽度需匹配渠道内宽(通常比渠道窄100-200mm),深度需满足H要求。渠道结构(直壁/斜坡)也影响安装方式。
2. 设备规格计算与选择:
* 格栅宽度 (B): 由渠道宽度决定,需预留安装和检修空间。
* 格栅高度 (H): 需大于有效水深H,并考虑高水位及安全超高。
* 格栅面积 (A): 计算所需过水面积 A = Q / v。确保所选设备实际过水面积 ≥ A。
* 安装角度: 内进流通常垂直安装(90°),结构紧凑,节省空间。
3. 材质选择:
* 关键部件(栅条、耙齿、链条、主轴): 304或316L不锈钢,耐污水腐蚀。腐蚀性极强的环境(如含盐、强酸强碱)需更高等级材料(如双相钢)或特殊涂层。
* 框架、盖板等: 可采用304不锈钢或碳钢防腐处理(热镀锌、环氧树脂喷涂等)。
4. 驱动与控制:
* 驱动功率: 根据设备宽度、栅隙、处理渣量、提升高度计算,确保足够扭矩克服负载。
* 控制方式: 标配定时启停;推荐液位差控制(根据栅前栅后液位差自动启停),更节能;可增加时间+液位差双重控制。
* 保护功能: 过载保护(机械/电气),防止卡死损坏设备。
5. 功能与配置考量:
* 自清洁能力: 确保耙齿设计能有效将栅渣提升至卸料口。
* 卸料与后续处理: 明确卸料高度,考虑是否配套螺旋输送压榨机进行栅渣的输送、脱水减容。
* 维护便利性: 检查孔、提升装置、润滑点设计是否便于日常检查、维护和更换部件。
* 防护等级: 电机、电控箱需满足现场环境要求(通常IP55/IP65)。
6. 综合评估与供应商:
* 供应商资质与经验: 选择有成功案例、技术实力强的可靠供应商。
* 方案对比: 综合比较不同供应商的技术方案、设备性能、材质、价格、售后服务(备件供应、技术支持)等。
* 现场条件复核: 终确认安装空间、土建接口、电源、控制信号等是否匹配。
总结: 内进流格栅选型是以流量、栅隙为,结合渠道尺寸、水质特性、安装运行环境,计算设备规格(宽、高、面积),严选材质(尤其不锈钢等级),匹配驱动功率与智能控制(液位差优先),并考虑卸料配套与维护便利性的系统工程。务必与供应商深入沟通现场细节,获取计算和方案建议。

